基于“校企合作、工學交替”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踐
廣西輕工技師學院(廣西輕工高級技工學校)制漿造紙技術專業是建校以來重點發展的龍頭特色專業,2011年被列為自治區示范性專業,2012年批準為國家重點建設實訓基地,2014年批準為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2016年被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更名為廣西輕工技師學院。在實訓基地建設發展過程中,由校企合作成立的制漿造紙技術專業指導委員會指導確定了“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的制漿造紙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依托校企合作共建的制漿造紙實訓基地,通過企業文化入校、聘請企業技術骨干擔任兼職教師、派遣專業教師到企業參加生產實踐、安排學生到企業進行生產實習等方式,與企業開展全面合作,深化產教融合,對制糖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研究與實踐,并帶動多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在培養高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實踐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制漿造紙技術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
(一)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突出崗位能力培養
我校制漿造紙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為:面向制漿造紙生產企業和經營單位,培養適應現代化建設和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具有本專業必需的科學文化基礎,熟悉制漿造紙技術應用知識、企業生產流程、生產設備及生產現場管理,能運用本專業知識熟練完成制漿造紙生產操作、維護、調試、化驗、銷售等各項常規工作任務,獨立完成生產中常見故障處理,組織完成突發事故或重大事故的分析處理,以及對設備進行維修保養等工作任務,能勝任專業面向崗位與崗位群工作的紙品開發、紙品生產、紙品檢驗、紙品銷售、生產管理等技術與技能,具有職業生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為實現這樣的培養目標,在人才培養模式的確立上就要突出崗位能力的培養,從而體現技工人才培養的特點。圍繞具體能力和素質,教法上知能一體、學法上知行一致,集中開展相關的理論知識、實踐經驗、操作技能學習活動。校企合作共建專業、共同開發課程、共建共享實訓基地、共享人才資源、共同開展應用研究與技術開發,產學結合、持續發展。我院主要與廣西貴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柳州兩面針紙業有限公司、廣西來賓永鑫宏盈紙業有限公司、廣西東亞紙業有限公司、橫縣東糖糖業有限公司紙業分公司、南寧祈順紙業有限公司等制漿造紙企業合作,按照學院專業教學計劃和企業生產環節,安排專業班級學生到企業進行專業技能訓練和生產實習,不斷提高學生的崗位操作技能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跟崗(社會認知)教學實習——社會認知從此刻開始
跟崗(社會認知)教學實習是我院2010年以來在學生實習環節上邁出的全新一步,是我院在學生實習工作中不斷研究和探索、積極開展實踐所確立的技工教育學生實習創新模式。跟崗(社會認知)教學實習很大程度上解決和改變了初高中畢業生在從應試教育到技工教育轉變過程中,由于缺乏對社會和職業的認知而產生的迷茫和困惑心理,為今后的學習規劃做了初步的設想。跟崗(社會認知)教學實習有利于中職學生人生目標的確定,為以后更好的學習專業知識做鋪墊。
以制漿造紙技術專業為例,學生在入校后第三個學期(秋季),在學習了一定的文化基礎知識和部分專業理論知識以后,安排到校企合作的區內外制漿造紙企業生產一線進行跟崗(社會認知)實習。實習過程中,安排實習指導老師(兼帶隊管理)全程在場參與指導和管理,企業工人師傅和技術人員給學生進行演示和解說,學生按工藝流程從頭到尾逐一對設備、物料、工藝、指標、操作等進行觀察和了解,增加專業感性認識的同時鞏固所學的基本理論知識。跟崗(社會認知)教學實習的主要場所,是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外實訓基地,即企業生產崗位——這是專業學生進行生產操作和實踐的最佳選擇,學生先學后看、在看中學、看后再學,這是“校企合作、工學交替”首次融合。
(三)生產實習——通過生產提高崗位操作技能
生產實習是一個提升和飛躍,它是在生產現場以操作員、技術員、管理員等身份,直接參與生產過程,使專業知識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形式,是教學計劃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理論與實踐之間起到橋梁作用。這是我院在學生實習工作上的另一個層次和必要階段,也是我院在“校企合作、工學交替”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上的另一體現。
以制漿造紙技術專業為例,生產實習安排在學生入校后第五個學期(秋季)進行。學生在學校學習相應文化基礎知識和專業理論知識,安排到校企合作的區內外制漿造紙企業生產一線進行生產實習。實習過程中,安排實習指導老師(兼帶隊管理)全程在場參與指導和管理,企業工人師傅和技術人員直接對學生進行實踐訓練,學生根據事先安排好的崗位參與到實際操作中。工人師傅和技術人員在企業人事統一調度下,對實習生進行認領并安排到崗,在生產操作中實時引領和指導,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不斷摸索、大膽嘗試,在較長時間的實踐鍛煉中熟練掌握崗位操作技能,學習工人師傅和技術人員的工作作風和紀律,學會向他人虛心求教、遵守組織紀律和規章制度、與人文明交往等為人處世基本原則,逐步養成良好行為習慣,使學生有了一定的社會活動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樹立嚴肅認真的學習、工作態度。同時,通過參與生產過程一些故障分析、處理,提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學到一定的班組管理、企業管理技能,使自己具備一定的組織管理協調能力。這是“校企合作、工學交替”二次融合。
(四)頂崗實習——為畢業上崗奠定堅實基礎
在長達六個學期的教學后,學生已學完規定文化基礎知識和專業理論知識,并進行了社會認知、崗位技能訓練和其它相關技能提升,即將畢業上崗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旅程。此時,學校將安排學生進行最后一次實習——頂崗實習。
以制漿造紙技術專業為例,我院實行的是“3+1”模式,第4年全年安排學生到校企合作的區內外制漿造紙企業生產一線進行頂崗實習。頂崗實習不僅要在開榨期間參與生產過程和實際操作,還要在造紙廠檢修期間參與設備解體保養、檢修技改和拆裝維護等工作。通過頂崗實習,進一步提升學生崗位操作技能的同時,使學生對整個制漿造紙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有了統一完整的了解與掌握,不斷加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在生產實際中調查研究、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掌握理論知識與生產實際的聯系,擴大眼界,豐富知識,從而為畢業上崗奠定堅實基礎。這是“校企合作、工學交替”再次融合。
(五)仿真實訓——實現模擬操作,與企業生產無縫對接
多年的生產教學實習,我們發現學生通過課堂教學學到的專業知識,還不適應企業生產需要,包括對生產設備認知;工藝流程、指標參數設定;崗位記錄要求;操作管理及故障分析處理等,都與企業要求有一定的距離。因此,2013年以來,我院制漿造紙實訓基地先后引入DCS仿真、3D仿真教學軟件和現場教學視頻用于輔助教學,三者均基于企業生產實際工況且不限于實際工況。三套系統的開發是在對區內外多家制漿造紙企業開展調研搜集數據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經整理統計后建立數學模型,使系統涵蓋的專業知識全面完整,突出生產操作、參數調節、設備維護、故障處理等方面仿真訓練,注重學生崗位操作技能及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提高。同時在實訓場所引入“7S”管理、制度上墻、規程上墻,實行班前班后會、分組責任制等企業文化,加強學生素質教育和班組管理、企業管理技能,實現與企業生產無縫對接。這是“校企合作、工學交替”深度融合。
(六)效果與評價
通過我院“校企合作、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的制漿造紙技術專業學生,職業道德素養較高、專業理論知識扎實、崗位操作技能過硬、綜合實踐能力較強,畢業上崗即可融入社會大環境,適應崗位操作要求,生產操作很快上手,受到制糖企業領導的一致認可和高度好評,有工段長和班組長甚至提出,寧愿要技工學校畢業的學生,不愿要沒有一點實踐經驗的大學畢業生。
二、制漿造紙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帶動下的多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一)機電技術、工業機器人、計算機應用專業實訓場地及條件不斷改善
機電技術、工業機器人、計算機應用專業是我院長期開設的老牌專業,擁有較完善的實訓基地和實訓設施設備。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企業生產工藝和技術不斷更新,現有的實訓場地及設備條件無法滿足學生實訓需要。為此,通過借鑒制漿造紙技術專業實訓基地建設模式,開展校企合作共建或完善校內外實訓基地。當前,通過項目建設,校內實訓基地建有制漿仿真實訓室、造紙仿真實訓室、制漿造紙3D仿真實訓室、制漿造紙理實一體體驗交流實訓平臺、多功能的造紙化驗與物檢實驗室、機電技術應用實訓室、單片機控制功能實訓考核裝置和光機電一體化實訓考核設備、工業機器人基礎應用工作站等,并與廣西貴糖股份有限公司、柳州兩面針紙業有限公司、廣西東亞紙業有限公司等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專業實訓場地及條件不斷得到強化和改善,滿足學生對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的實訓需要。
2015-2017年,我院機電技術、工業機器人、計算機應用等專業借鑒制糖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校企合作、工學交替”訂單委培,共計為9家企業培養各類技能人才1026人,帶動效果良好。
三、展望
回首過去,展望未來,我院的建設和發展將在不斷總結經驗做法的基礎上,繼續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區內外經濟社會發展為宗旨,不斷創新辦學體制機制與模式,不斷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和內涵建設,深化校企合作方位與力度,內外兼修,增強區域輻射和社會服務能力,更好地為服務社會經濟發展、服務企業發展、服務技能人才就業創業目標的實現而不懈努力。